• <li id="irfn0"><tbody id="irfn0"><button id="irfn0"></button></tbody></li><label id="irfn0"><xmp id="irfn0">
    <li id="irfn0"></li>
    
    
    <bdo id="irfn0"><meter id="irfn0"></meter></bdo>
    <span id="irfn0"><table id="irfn0"></table></span>
      <span id="irfn0"><noframes id="irfn0">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欄目: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2006-08-08

      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在新時期進一步提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水平,更好地發揮其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發展現狀

      1、自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十五”期末,全國累計批準設立了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個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其他國家級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國家級開發區”)。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國家級開發區按照國務院確定的“以發展工業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針(以下簡稱“三為主、一致力”),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較高、現代制造業集中、產業集聚效應突出、外商投資密集的外向型工業園區,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十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4.51%,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以上?!笆濉逼谀?4個國家級開發區(下同)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95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4.49%;工業總產值(現價)達到23377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7.77%;工業增加值達到5981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5.24%;稅收總收入達到1219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2.77%。國家級開發區對所在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突出,地區生產總值占所在城市的比例達到10%~30%,成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3、外向型經濟成效顯著。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我國引進外資的重點區域,國家級開發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999.32億美元。其中,2005年實際使用外資130.23億美元,占全國的21.59%。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跨國公司的投資熱點,截至2005年底,國家級開發區內興辦的世界500強公司投資項目超過1000個。臺商在一些國家級開發區投資比較集中,促進了兩岸經貿合作交流。國家級開發區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5年進出口總額達2252.35億美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47.92%,其中出口1138億美元,年均增長47.50%,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4.93%。

      4、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產業聚集效應日益明顯,成為了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市場循環的重要環節。國家級開發區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生物醫藥、化學原料及制品、航空航天和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群,在國內同行業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我國現代制造業的核心集聚區。物流、軟件開發、金融、保險、咨詢與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也得以初步發展,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發展優勢。

      5、高新技術產業日益壯大。十五”期末,國家級開發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數累計達到3205個,引進和建設研發中心超過600家,財政投入科技創新扶持資金累計超100億元。國家級開發區集聚了一批涉及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航空航天、環境保護、海洋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2005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860.90億元,占國家級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46.4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74.3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8.04%。

      6、土地資源利用高效集約。國家級開發區高度重視土地的規劃、管理和利用,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堅持滾動開發、少占耕地、有償使用和工業用地為主的原則,土地單位面積產出迅速增加?!笆濉逼谀?,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累計完成工業用地開發約591平方公里;單位面積土地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為13.87億元/平方公里,單位面積工業用地產生工業產值39.56億元/平方公里,單位工業產值增加值率達25.5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稅收貢獻率為14.84%。

      7、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國家級開發區推進了管理體制改革,探索了“管委會”的管理模式,提出并成功實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理念,率先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政企關系,構建了集中精簡、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管理體制。國家級開發區在依法行政、土地開發與管理、外向型經濟管理、投融資體制、人才管理機制等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積累了新鮮的經驗。

      8、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級開發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累計投入開發(基礎設施)資金3310億元人民幣,形成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改變了所在區域的舊面貌,一批新城區迅速崛起。國家級開發區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成了一批“國家環保示范區”。國家級開發區積極營造投資軟環境,努力與國際慣例接軌,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高效服務體系,投資環境綜合競爭力逐步增強,成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首選地。

      9、吸納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對外開放的大學校和人才培訓基地,各類培訓中心、技術交流中心、留學生創業園和孵化器不斷涌現,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了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轉變。目前,國家級開發區從業人員中,10%以上具有中高級專業職稱;有的國家級開發區聚集了所在城市1/3—1/2的海外留學人員。

      10、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國家級開發區在社會保障制度、人才機制、征地農民安置、進城務工人員的管理與服務、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會建設等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各項社會事業獲得了健康發展。同時,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擴大了全國就業規模,目前,國家級開發區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17萬人,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和解決農民工進城等闖出了一條新路。

      二、發展環境

      11、“十一五”時期,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發展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級開發區也步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際發展環境

      12、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要素的全球性流動與地區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日益加強。中國加入WTO、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地與港澳CEPA的實施以及推動東北亞經濟合作等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加快了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使我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家級開發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有條件率先抓住國家擴大對外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提高國際化程度,實現新的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有可能對經濟的穩定性、安全性造成不利的影響,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建立有效防范應對機制。

      13、全球經濟處于一個新的上升期。“十一五”時期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繼續推進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將保持增長勢頭,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外包將成為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

      14、國際制造業轉移加快。生產制造的全球化日趨明顯,產品的研發、營銷、制造環節相分離,制造及部分生產性服務業趨向離散化,研發、管理控制等環節趨向集聚化??鐕緦ν馔顿Y從簡單加工組裝環節向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環節擴散。國家級開發區作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大平臺,也是跨國產業資本轉移中國的聚集地,能夠較快地與世界生產體系融為一體,成為“世界工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5、科技研發活動的全球化步伐加快。制造業的全球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跨國公司經營本地化戰略,推動了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全球化布局步伐,特別是與產品生產活動直接關聯的應用性研發活動趨向全球化。國家級開發區作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主要集聚地,只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則有條件成為承接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各類人才引進的平臺。

      16、服務貿易全球化。現代服務業,特別是與生產活動緊密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會計、進出口服務、信息服務等,必然伴隨著生產的全球化而趨向服務網絡的全球化??鐕痉胀獍芯薮蟮氖袌鲂枨?,隨著全球服務業外包發展,服務貿易規模和類型迅速擴大,跨國投資中服務業所占比重將提高,國家級開發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潛力巨大。

      17、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國都在致力于改善投資環境,放寬外資準入條件,擴大優惠措施,加強投資促進,這些都與我國形成直接的競爭,這也要求國家級開發區從主要依靠優惠政策和低廉的要素成本,轉向更多地依靠完善綜合投資環境,來增強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

      (二)國內發展環境

      1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國將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笆晃濉睍r期,我國宏觀經濟將保持平穩運行,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實施,對國家級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機遇,促使開發區在新的發展階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服從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創新型國家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19、推進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國家級開發區新一輪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動力,同時也要求對國家級開發區實施分類指導,進一步發揮國家級開發區輻射帶動作用。

      20、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當前,我國體制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加快體制改革仍然是國家“十一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級開發區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率先創造體制的優勢,為全國深化改革摸索新鮮經驗。

      21、資源與環境瓶頸制約長期存在。我國總體上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資源要素的瓶頸問題將日益突出。國家級開發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能源、土地、水等資源需求絕對量將增加,如何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益,已經成為國家級開發區面臨的重要任務。同時,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國家級開發區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降低污染、保護生態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國家級開發區內部發展環境

      22、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與優勢。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國家級開發區區域規劃起點高,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高、配套完善,能夠滿足各類項目發展的需求,擁有產業發展環境優勢;體制精簡、運作高效,擁有管理體制優勢;聚集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產業群,產業結構優化,擁有產業優勢;實現了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擁有財力優勢;引進了企業所需的各類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技術,成為管理和技術人才密集的區域,擁有人才優勢。上述這些都是國家級開發區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保證。

      23、優化綜合投資環境面臨新任務。中國入世后,一系列與WTO規則不相符合的政策逐步取消,國家級開發區在對外開放方面的特殊優惠政策將逐步取消,面臨著再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任務,迫切需要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體制優勢和綜合投資環境優勢轉變。

      24、面臨內部制約因素。在國家一級法規體系中缺乏規范國家級開發區的具體規定,不利于有效管理,也不利于依法行政;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制造業中低端加工環節多,關鍵零部件、核心制造環節少,尚未形成高附加服務業集聚;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發展不平衡,內資與外資融合不夠,在自主創新方面尚未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建設發展的質量有待提高,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園區管理水平、提高人才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國家級開發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各類型開發區之間功能趨同,競爭加劇,協調發展的機制不完善。

      25、國家級開發區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新形勢下,繼續辦好國家級開發區,進一步提高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窗口,國家級開發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參與國際分工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已經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優勢,進一步提高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水平,可以讓國家級開發區成為我國迎接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重要載體,在推進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國家級開發區已經在經濟技術開發、體制改革、制度創新諸多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完全有可能也有責任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培養國際型人才等方面創造新的經驗。

      三、指導方針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26、“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于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的方針(以下簡稱“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更加注重引進技術和開發創新,更加注重開發項目的質量和效益,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在世界同類經濟功能區中的競爭優勢,努力提高發展水平,為建立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增長帶,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原則

      27、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和集約化發展道路,在產業結構上,從單純發展工業為主向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轉變,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在發展導向上,從注重外源型經濟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重轉變,努力促進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相協調;在科技發展上,從偏重技術引進向注重消化吸收創新轉變,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引進外資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在資源利用上,從注重規模擴張和發展速度向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更加珍惜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努力促進各種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在環境建設上,建設綠色開發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28、必須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進一步增強吸納全球生產要素和利用全球市場加快發展的能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建立起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內在機制,形成內資與外資相互融合、聯動發展的平臺。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生產要素跨境、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協調發展。

      29、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和人才強區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級開發區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選擇合適的創新模式,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

      30、必須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堅持“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與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提高,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完善集中精簡、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優化綜合投資環境。努力在思想觀念、對外開放、發展模式、體制機制、城市建設與管理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接軌的體制環境,做體制改革的排頭兵。

      31、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更加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促進協同合作;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就業,加強公共服務,關心弱勢群體,使全體建設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做建設和諧社會的表率。

      (三)總體目標

      32、“十一五”期間的國家級開發區的總體目標是:努力建設成為促進國內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結合體;成為跨國公司轉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環節、研發中心及其服務外包業務的重要承接基地;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區;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推進所在地區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成為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的排頭兵。

      2010年,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預期達到:

      ——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20000億元,年均增長20%,占全國總量的8%左右;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51000億元,年均增長17%;稅收收入3400億元,年均增長22%;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1%。

      ——科技指標: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達23000億元,年均增長20%;建成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600萬平方米。

      ——效益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萬元/人,單位面積土地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15億元/平方公里,單位面積工業用地產生工業產值63億元/平方公里。

      ——人口與資源、環境指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以上;綠地率達到30%;區內實現就業775萬人。

      (四)區域發展目標

      3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要努力建成為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的密集帶;成為承接跨國公司高端制造環節、研發環節和服務外包的重要基地;成為國家能源儲備與開發的重要基地;成為推動綜合體制改革、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示范區;成為各類高素質國際型人才的聚集區;成為促進與東盟經貿合作的強大平臺,提升國際綜合競爭力。

      34、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要努力建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成為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科技創新、推動地區城市化的綜合示范區,力爭基本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人才、資本及現代服務業互動集聚發展的構架,提升國際綜合競爭力。

      35、環渤海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要努力建設成為跨國公司轉移高端加工制造環節、研究開發機構和服務外包業務的重要承接基地;成為國家能源儲備與開發的重要基地;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聚集區;成為實施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的排頭兵;成為帶動環渤海地區經濟振興的強大引擎,提升國際綜合競爭力。

      36、中部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要發揮當地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按照中部崛起戰略的要求,大力推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成為國際產業轉移和沿海地區現代制造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基地;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聚集基地;成為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示范基地;成為體制與機制創新的先行區;成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動力。

      37、西部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發揮當地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按照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要求,大力推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成為國際產業轉移和沿海地區現代制造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基地,成為西部現代制造業積聚區、科技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化重要載體,對外貿易和承接服務外包的主要基地;成為西部對外開放的窗口,吸納跨國公司和國內優秀企業投資的重要承接地;成為體制與機制創新的先行區;成為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引擎。

      38、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國家級開發區。要充分發揮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的優勢,積極促進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本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成為國際性現代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區域中心,成為本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化重要載體以及對外貿易和承接服務外包的主要基地;成為體制與機制創新的先行區;成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增長極。

      39、海峽西岸及其它臺商投資相對集中的國家級開發區。要成為對臺經貿合作的基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四、主要任務

      (一)提高吸收外資質量

      40、推動招商引資模式轉型。國家級開發區要從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數量向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實現根本的轉變。在項目選擇上,要從來者不拒向有選擇地引進轉變;在招商引資領域上,要從單純引進資金向引資源、引人才、引技術、引管理相結合轉變;在招商引資方式上,要從傳統方式向以信息化、國際化為核心的方式轉變;在招商引資機制上,要從以政府的行政行為為主向以企業的市場行為為主轉變;在招商引資服務上,要從提供咨詢單項服務向提供咨詢、代理、籌建、生產經營全程服務轉變。

      41、抓好重點領域、重點項目招商。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選擇引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投資強度高、產出率高的項目。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等國家重點鼓勵的行業。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大力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鼓勵跨國公司在國家級開發區設立研發中心、財務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培訓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運營中心和配套基地。

      42、率先開放外商投資的新領域。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推進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在國家級開發區率先試行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試點。在加大對工業領域外資引進力度的同時,開拓金融、保險、物流、旅游等服務貿易和港口、道路、橋涵、城市交通、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以及醫療衛生、教育、體育等公益性項目領域的外資引進。

      43、促進外資與內資協調發展。充分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我為主,將利用外資與優化國內經濟結構相集合,按照對內資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的要求,探索外國投資者以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內資企業改組改造。積極營造多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引導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內資企業落戶國家級開發區,引導大中型國有企業到國家級開發區集中布局,讓國家級開發區成為國有企業改制、改造的有效平臺。認真解決好內資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外向程度高的大型內資企業。

      44、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開發區內有條件的內資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投資與競爭,到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設立生產基地、銷售網絡和研發機構,開發利用境外市場和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增強“走出去”的競爭力。努力把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成為內資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平臺。

      45、完善開放型經濟的風險防范機制。高度重視國際貿易摩擦、金融危機、投資轉移、能源價格波動、污染轉移、有害生物入侵、跨國犯罪等全球化風險因素。熟悉、掌握WTO規則,積極為區內企業提供指導和幫助,運用WTO規則爭取和保護企業權益。認真貫徹落實涉外政策法規,并加大對涉外經濟活動的監管力度,加強對涉外經濟活動的引導,使其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建立完善經濟安全指標體系,增強經濟運行風險的預警能力,提高風險防范機制的運作效率,確保對外開放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

      (二)優化出口結構

      46、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按照重點突破、多元發展、全方位開拓的方針,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建立和完善鼓勵開拓市場的政策措施,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給予適當傾斜。做好重點出口企業的引進和扶植工作,增強企業出口創匯能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鼓勵企業增強與跨國連鎖商業網絡的經貿合作,借助外方力量開拓市場。

      47、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規模,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意識、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善于開拓國際市場的高新技術出口企業。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并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外貿出口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數量型增長,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

      48、擴大技術和服務出口。重視和鼓勵技術出口,努力開拓國外技術市場,鼓勵成熟的產業化技術出口,并通過轉讓技術帶動生產線、成套設備的出口,擴大出口規模。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拓展服務業國際市場,擴大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俺来也俺去啦久久综合网|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色欲人妻综合AAAAAAAA网|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日韩综合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 婷婷综合久久狠狠色99H|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曰曰|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一本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潮喷综合网|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