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加速推進,中國目前已初步形成東部發展、西部開發、 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格局。
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中國沿海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征日益明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態勢的形成,使分工協作、互動發展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合作態勢更加明顯。
東部重點區域經濟的崛起,對相關區域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舉足輕重。率先活躍起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區,以及隨后興起的環渤海經濟區,以其強勁的輻射帶動能量,將經濟發展的大潮由南向北推移、由東向西拓展。
隨著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天津濱海新區已成長為繼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極。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限制,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產業,開始了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
2007年6月,成渝地區被批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國家批準的又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進一步增強西部地區城鎮的產業集聚功能和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和產業的有效整合,全面推進成都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建設,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再上新的臺階。
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中部地區能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探索內生型經濟發展道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內生型發展模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區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的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國的28%和20%以上,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又是國家綜合運輸網絡的中心區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專家認為,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建立“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為中部崛起打造新引擎。以成渝地區 “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龍頭的西部區域經濟,隨著國家采取加大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以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投入等措施的實施,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加強東西南北各區域協調機構之間的合作,已在中國區域合作機制創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區圍繞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著力解決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此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振興東北戰略實施4年,東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快,“老工業巨人”正在重振雄風。
目前,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各大區域之間的合作日趨密切,相互之間的種種“壁壘”正在被打破,市場分割的問題和矛盾正隨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和區域互動機制的完善而得以解決,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將隨著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經濟資源的整合而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