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制藥巨頭中國業績不俗
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藥巨頭陸續披露2007年全年財報。十強榜單上,只有6家企業的凈利潤同比出現增長,包括輝瑞在內的4家企業的收益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與全球業績普遍滑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大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業績全線飄紅。數據顯示,繼各大跨國藥企2006年在華銷售收入平均同比增幅超過15%之后,2007年這一增幅的平均數又躍上20%,有些企業高達30%。如羅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銷售額增長10%,而中國市場增幅則高達30%。中國醫藥大環境的回暖,反映在各大跨國藥企在華的業績上。
對比更為明顯的是諾華公司,其制藥環節在全球的銷售額增幅僅6%,營業收入甚至出現同比9%的下滑;但在中國的銷售額增幅卻高達24.5%。
諾華公司甚至表示:“各大公司都加速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發展,來彌補在發達國家市場腳步放緩的損失,這也成為解決跨國藥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近兩年,隨著全球性醫療開支縮減與近年專利藥專利保護期大規模到期等原因,跨國藥企不得不加大新藥研發并展開錯位競爭,以縮短新藥研發周期,加快上市步伐。中國逐漸成為跨國藥企首選地之一。羅氏全球CEO胡沫博士坦言:“20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商機。之所以在中國成立全功能藥品開發中心,最看重的是中國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先進的科研技術,在臨床、藥品差異性方面,中國有很多伙伴值得合作。”
目前,包括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羅氏等在內的公司,都先后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阿斯利康2007年9月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合作,成立在華首個臨床藥理研究中心。該公司還擬追加投資,在上海建立“阿斯利康工業園”。羅氏制藥也在2007年10月宣布成立藥品開發中國中心,完成其在華藥物研究、藥品開發、生產制造和市場銷售環節等整體布局。
業內人士分析,新醫改政策的實施,可能會給中國醫藥市場帶來上億元規模的擴容。跨國藥企在華享受自主定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勢。醫改機遇將至,這些藥企也都在部署各自的技術合作和營銷隊伍,甚至開展了類似挖掘第三終端的行動,以期在新政策環境下占得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