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推動中外合作層次大提升
人們驚奇地發現,從埃塞俄比亞的非洲首條輕軌,到英國新一代核電站建設,從蘇丹公路邊的中國高端手機廣告,到土耳其的“中國造”高鐵,中國的國際合作層次在悄然變化。
這還是那個幾億件襯衫換飛機的低端制造大國嗎?這一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的?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這不是中央第一次強調創新的引領作用。“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創新步伐持續加快,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創新,成為了上述現象的內驅動力,也是中國追求的戰略目標。而這背后,有著更深厚的背景。
一場危機,一番醒悟,一波浪潮。全球金融危機后的這些年,看似潤物無聲的技術創新領域,早已蓄勢待發了。從德國的工業4.0到美國的再工業化,再到日本的工業智能化,這些高端制造業本來十分發達的國家,相繼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再加上新興經濟體承接中低端產業轉移,讓中國面臨雙重壓力。
中國早已明白,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條的中低端環節、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現狀,使得自己的對外經濟合作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因此,加快提升對外開放合作層次,向創新環節延伸,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資源配置和國際產業分工合作,既是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應對國際分工格局深層次調整的迫切要求。
事實證明,中國創新可成為國際合作的新增長點。
在以制造技術立國的德國,逾2000家中國企業在德國落地生根,華為、聯想等公司也在為德國民眾提供物美、價廉、質優的“中國技術產品”,并在德國創造了大量就業。中國作為合作伙伴,讓人刮目相看。
德國巴斯夫公司副董事長布魯德米勒認為,未來的科技創新也可以是從東方流向西方。德國經濟界幾年前就提出過“德中創新合作伙伴”這一概念,中國也提出將實施“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
事實證明,中國創新可以提升全球合作層次。
與全球的供應者開展創新合作從而獲得快速成長,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中國企業學會了用協同競爭和雙贏原則把供應商、制造商、客戶等伙伴整合在一起,形成創新動態戰略聯盟。比如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可利用用戶的反饋來迅速改進產品,而技術供應來自日本等國,零件制造可來自泰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事實證明,中國創新還可成為世界的重大機遇。
中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配合國內改革項目的發展進行產業升級。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淘汰大量落后產業,同時需要大量先進技術。創新成為了中國追求的目標。比如,聯想、華為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國IT公司,近幾年紛紛在美國硅谷設立研發中心,給當地帶來了中國的市場機遇和資金,并促進了當地的就業,提升了當地的技術切磋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