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攻堅戰”號角響起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這一定位和航標,給新起點上的中國經濟華麗轉身賦予了深遠內涵,也吹響了“十二五”結構調整攻堅戰的嘹亮號角。
結構調整道遠任重
擴內需促消費、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等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都緊扣著結構調整的主線
結構調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艱難命題,不免要帶來短期增長的“陣痛”;結構調整又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戰略抉擇,它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
回首過往,結構調整的成績單令人欣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經濟結構也不斷優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盡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罕見重大自然災害輪番襲來,“保增長”壓力前所未有,神州大地奮力調結構的步伐卻一刻也沒有停歇。
數字清晰反映出“十一五”經濟結構之變: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首;200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當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為43.4%。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宏大戰略向縱深推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3年高于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均衡性進一步提高。
擴內需促消費、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都緊扣著結構調整的主線。
瞻望未來,結構調整之路依然道遠任重。
內需引擎開足馬力
未來5年,應當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把擴大投資和增就業、惠民生有機交融,創造更多最終需求,以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緣于世界經濟大變革的不可逆潮流,更緣于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的內在要求。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呈現了一些新趨勢,對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但同時也成為中國發力加快結構調整的重要契機。外需易受許多不可預料和突發因素的影響,通過挖掘內需的巨大潛力,破解制約擴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未來的經濟發展就能更加主動,更加穩定。
擴大內需,重點在于消費需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需實施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就業創業機會,為居民開辟更多收入之“源”;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鄉中低居民收入,讓百姓消費更有底氣;需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消費預期。此外,還應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投資的主題詞則是“優化”。張漢亞說,進入“十二五”,需要大量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將趨于完備,因此,盡管投資的絕對數量不會降低,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會相對下降。“十二五”時期的投資將更多地體現在結構優化上。這既包括投資的產業結構調整,為解決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需加大對“三農”、自主創新和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的投資;也包括投資的地區結構調整,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注入的投資量相對較多,以改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在內需構成中,投資與消費并非簡單的此消彼長關系。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密切相關,二者完全可以良性循環。因此,未來5年,應當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把擴大投資和增就業、惠民生有機交融,創造更多最終需求,以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撐起現代產業體系
發展結構均衡、組織合理、布局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未來中國經濟的一條發展路徑
一個國家的現代產業體系,最能體現核心競爭力,是撐起整個經濟肌體的“筋骨”。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局,順應技術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均衡、組織合理、布局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未來中國經濟的一條發展路徑。
補足產業結構中的“短板”,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在長長的國際分工鏈條中,中國仍處于收益較低的加工裝配中心的位次,技術裝備和重要零部件的生產能力還比較弱,大量關鍵技術依賴外部支持。大力發展這些“短板”行業和產品,當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頭戲。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離不開外部條件的有力支撐。制定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完善對其有利的稅收政策,加大政府采購對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金融機構對新興產業的傾斜……多管齊下,將弱嫩的“幼苗”盡快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支柱。
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張漢亞預計,“十二五”期間,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增強。生活質量高了,對三產的發展會產生更多需求,其中,提高生產效率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滿足人們精神消費的文化創意產業將獲得快速騰躍。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和東部地區,完全有條件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其他地區的服務業發展也有很大余地。